然而医之为治,当如何哉?今世之医,有终身目不识者,独执陶氏《六书》,以为枕中鸿宝。
奔劳无烈无暍热,避冷幽清中暑馀;人心包络与胃应,邪从牙齿入心居。而用滋阴降火之剂,朝夕重阴下逼,逼至土困金败,便溏声嘶,置之死地而不悟者,只此两个阴字,拘义牵文,以讹传讹。
《伤寒论》曰∶微则阳气不足,涩则无血。至于调气不愈,加以消痰、逐水,无所不至,其病自如是,皆血之为患,伏于冥冥之中而不可测识矣。
而症乃列于本方之下是知有形之血不能速生,无形之气所当急固。”然当归六黄汤又非产后盗汗方也,惟兼气血而调治之,乃为得耳。
里急后重觅香连,木香导气须当备;四时发作有来因,不独秋间有如是。夫惟病机之察,虽曰既审,而治病之施亦不可不详。
肺实之候∶喘促咳嗽,上气鼻张,胫股肩疼而胸中满。 玉师曰∶如麻黄大发汗,而根节又能止汗;西瓜大凉,而子性大热。